握紧接力棒 续写新篇章——各地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年近岁末,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总会在此时盘点一下全年的收获。重庆市奉节县前进村的彭勇升不爱“露富”,但面对前来测算2023年度收入的帮扶干部时,他却毫不隐瞒。在他家客厅墙上贴着的2017年至今年的7张收入测算表里,家庭纯收入从1万元出头增长到今年的13万元。数据“飙升”的背后,是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写历程。

从脱贫之路向振兴之路,如同一场接力赛,过渡期内的有效衔接,让这样的“飙升”从未间断,这样的历程从未止步。8年攻坚拔寨,让今日之中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三年。从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指标,到一组组不断翻番的数据;从充满活力的巨变山乡,到洋溢幸福的万家灯火,我们欣喜看到,脱贫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对“新生活”的期盼更为强烈,对“新奋斗”的理解愈加深刻。

守牢底线任务,在监测帮扶上出实招。

当完成了“全面小康,不让一人掉队”的艰巨任务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八围树村“两委”干部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守牢底线,不让一人返贫。八围树村党支部书记宋河亮说,“不让一人掉队”是一场主动出击的攻坚战,而“不让一人返贫”则是一场转攻为守的长期保卫战。攻有兵法,守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是打好这场保卫战的要义。其中“早发现”尤为关键,且给群众带来返贫致贫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偶然性,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至关重要。八围树村今年54岁的老王和妻子常年在广西务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去年考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裕,但儿子就是全家人的盼头。而在今年5月份,老王被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先后在南宁、上海、北京等地多家医院治疗,医药费掏空了一家人多年的积蓄。

6月17日,病床上的老王接到了八围树村驻村干部的电话。令老王惊奇的是,全家已经多年没回村了,且自己生病从来没和村里人说过,但自己住了几次院、花了多少钱,这位驻村干部一清二楚。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基层干部(右)到农户家中开展防止返贫监测集中排查工作。老王的医药费支出过高的信息,是马关县医保局推送给八围树村的。今年,八围树村共收到医保、教育、住建、民政、残联等多个部门有关本村的近200条预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要逐一入户核查研判分析,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宋河亮说。

近年来,为了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各地都建立起一套成熟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这套机制如同一部全方位雷达,既能通过行业部门动态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基层推送预警信息,又能通过集中排查、日常排查等及时发现风险,还能通过农户自主申请自行上报风险。

7月24日,老王一家被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不仅医药费报销比例提高了,还通过大病救助、防返贫保险、社会捐赠的方式,又给老王报销了7万余元医药费。虽然目前老王还在治疗阶段,但他心里有了底,“虽然自己这根顶梁柱倒了,但政府帮忙撑住了整个家,生活还能继续,未来还有希望。”如今,每一户监测对象都有一套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多维度、全方位增强脱贫群众抵御因病、因灾、因意外等返贫致贫风险的信心和能力。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如一面铜墙铁壁,抵御了可能导致群众返贫致贫的各种风险。在河北,这面铜墙铁壁经受住了一场特大暴雨洪水灾害带来的风险。受台风“杜苏芮”影响,7月28日至8月2日,河北省多地遭受罕见特大暴雨洪水灾害,这场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流域性洪水多,致灾情况严重。保定、邢台、张家口等多个地市受灾严重,尤其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理位置偏远的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深受大家牵挂。在罕见的自然灾害面前,他们能否坚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洪灾突如其来,但河北早有部署。

今年4月,河北省乡村振兴局就会同省应急管理厅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河北省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将脱贫地区的“风险预警、灾情应对和灾后帮扶”放在防返贫工作的重要位置,提出对各类气象、水旱、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监测预警,提前绷紧了防返贫战线上的“弦”。8月1日,洪水冲毁了保定市涞源县塔崖驿村村民魏立新的房子。村里的网格员得知后,第一时间将这一信息上报,涞源县乡村振兴局及时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将其纳入监测对象并帮助申请了危房改造,目前魏立新的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

“之前庄稼人就怕受灾,一受大灾普通家庭几年都缓不过来。而现在,政府把我们照顾得这么好,心里很踏实,很感激。”魏立新说。暴雨洪水灾害一发生,河北就动员全省27.7万名防返贫监测帮扶网格员,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及时统计受灾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产业恢复和就业保障等五种受灾情况,并开通“绿色通道”,遵循“宽进严出”原则,简化识别认定程序,对有因灾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先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再完善相关手续,加强受灾监测对象的灾后动态监测和后续扶持,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各地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63.5%以上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立足有效衔接,在产业就业上下功夫。

今年6月份,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恭头一村到期轮换的驻村第一书记朱文武,第四次被村民强烈挽留了下来。2018年3月,朱文武被绥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选派到恭头一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带着大家抓产业促增收、抓队伍强素质、抓薄弱夯基础、抓民生解实难,在产业空白村发展新兴产业,让恭头一村如期脱贫出列。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因村民的自发挽留,他和全国20.9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56.3万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继续扎根一线、履职尽责。

今年,全国有26个省份共40多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员和朱文武一样,要完成轮换,但村民们依旧舍不得他,而他也因为一张为恭头一村擘画的产业蓝图,舍不得离开这个扎根近6年的地方。“脱贫攻坚期间实施的产业项目大多是短平快的小项目,虽然见效快,但是持续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弱。” 朱文武说,发展乡村产业很难,急不得也拖不得,既要考虑市场风险,也要顾及自然灾害。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进一步增加,达到1750亿元,同比增加了100亿元。其中,推动中央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超过60%。恭头一村的产业振兴如何破题,朱文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找到了方向——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恭头一村的“土特产”是什么?在朱文武和村“两委”干部看来,是当地优质的中药材,是山上的原始森林,也是村里那厚重的红色文化。为此,经过详细调研论证,朱文武带着村干部制定了《恭头一村产业发展10规划》:一是打造二层山红色文旅产业项目;二是打造中药材基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现在,我们发展产业项目时力争摆脱政府输血式帮扶,要把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激发出来,让他们成为产业的经营者和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朱文武说。

今年一开春,朱文武就带领恭头一村干部群众建设垂钓场、打造藏香猪投喂养殖观赏园,积极对接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为当地中药材产业补链。恭头一村那张延展到未来10年的产业蓝图,已经被干部群众画出了轮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东西部协作帮扶,为西部地区脱贫群众务工就业搭建了一座“连心桥”。

从广东东莞,到贵州铜仁,两地虽相隔千里,却心手相牵。2021年,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后,粤、黔两省建立起新的结对帮扶协作关系,东莞市与铜仁市从此结下“山水情缘”,两地把劳务输出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一招”,不断拓展完善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 。

铜仁市碧江区正光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搬迁群众龙兴发,今年在一场直播上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广东东莞某车间的质检员,每月7000元工资,还有六险一金。随着短视频及直播的兴起,铜仁市和东莞市在开展劳务协作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招工模式,通过多形式组合开展云招聘、云面试、直播带岗等方式,实现在线视频看厂、VR探岗、连线解答等,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开启“云”招聘,实现“云”就业,减少信息差,精准、便捷地把岗位直接推送给群众。

在东莞务工,龙兴发并不是“孤立无援”。在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内,有一座3000平方米的劳务驿站,为铜仁市赴莞就业和在粤铜仁籍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择业、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短期免费食宿、政策关怀等五项服务,发挥驻外劳务“小驿站”服务就业“大民生”作用,打通了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目前,铜仁市在东莞市共设立驻外劳务协作站14个,不断完善“劳务协作站+劳务驿站”机制,将铜仁籍在外务工人员稳在当地、稳在岗位。虽然全县脱贫人口收入有80%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但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的大部分脱贫群众却不用“背井离乡”。

2022年春节后,望江县长岭镇北门坦村的脱贫群众范金全两口子就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了,一方面要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另一方面村里本县企业的招工信息很多,服装设计、轧花、粘胶、纺纱、织布、印染、印花、成衣……各个企业工厂直接把招聘会开到了村里。

图片1.png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服装企业生产车间。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挖掘经营增收和务工增收潜力。近年来,望江县统筹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纺织服装首位产业、首位发展的地位不动摇,聚集全县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继“做服装、到望江”之后,“买服装、到望江”又成为望江一张新的亮丽名片。如今,望江县有纺织服装制造企业1000多家,带动17万人就业,年可产纱14万吨、服装3亿件,成为集印染印花水洗相配套、童装研发产销于一体的全国新兴纺织基地。最终,范金全两口子选了一家离家近的纺织厂务工,俩人每月工资共1万多元。“在家生活开销少了,还能照顾家人。”范金全说。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97万人,预计今年脱贫人口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紧盯宜居宜业,在和美乡村上求突破。

青山逶迤,绿水蜿蜒,自然与人文相辉映,古韵与现代相交织。这是浙江广大乡村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浙江广大乡村的蝶变,与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密不可分。20年来,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千万工程”持续深化,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不断引领浙江农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华丽转身。“千万工程”如同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其经验与启示极其丰富与深刻,涉及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广意义和价值。

今年6月26日,中央财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有力有序有效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意见》,对推广“千万工程”经验作出专门部署。

冬季的陕北,虽然没有南方的绿水青山,但却多了一份苍茫壮阔。行走在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大大小小的村庄,村道整洁,院落别致,公厕干净,广场开阔……吴堡县农村面貌的改善,正是该县近年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地全面提升的结果,由此,吴堡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千万工程”实践路径。“吴堡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粪污、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等四大重点领域,坚持集中整治与常态治理两手齐抓,党政主导与群众主体同向发力,推动乡村颜值与气质全面提升。”吴堡县副县长王娜说。

1702968489850.png

陕西省榆林市吴堡县深砭墕村新貌。

在吴堡县深砭墕村,当地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在小庭院这块“方寸之地”上作出了一番“锦绣文章”。酒瓶子和菜坛子变成了花坛子;乱堆杂物的院子被整治成了菜园子;房前屋后的荒地栽植了桃树、樱桃树变成了果园子……这两年,深砭墕村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富有陕北黄土高原特色的庭院经济,让小小庭院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并探索出“十位一体”(入户路硬化、路灯、宽带网络、房前屋后绿化美化、果园菜园、卫生厕所、集雨场、集雨窖、太阳能热水器、自来水)建设与庭院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如今,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90%以上的行政村常态化开展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千万工程”正从浙江走向全国,无数乡村展现出产业兴、生态美、生活好的新面貌。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的路修通了,新农村建起来了,村民们过上了新生活。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现在,广大脱贫群众不仅仅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更加向往富足的精神生活。

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彝欣社区的一家超市里,群众“买”东西不花一分钱。“这个季度你家的卫生评分很高,并且社区组织的几次集体活动你表现积极,所以你的积分高一些。”8月20日,在彝欣社区的“新风超市”里,居民莫色什古没花一分钱,用自己挣来的积分“买”了一台饮水机。喜德县的不少乡村曾因地理封闭、社会发展程度较低、少数民族群众传统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酗酒等陈规陋习盛行。如何让移风易俗入脑入心,喜德县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巨大努力,探索出不少好经验、好办法。其中,“新风超市”就是喜德县推广运用积分制推进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的有效举措之一,通过“用文明行动赢积分,以积分兑换生活物品”的方式,鼓励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保护、扶危济困、移风易俗等工作,让“新风超市”兑出了文明乡风。

在阿吼村的“新风超市”里,群众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还能兑换鸡苗、小猪等生产资料。今年,村“两委”对村民卫生习惯、生活习惯、自律习惯、守法新风、勤俭新风等进行分值量化,表现突出的村民可以用获得的积分兑换鸡苗、小猪等。“这样不仅激发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还进一步鼓励和帮扶群众发展产业。”阿吼村干部介绍。“小积分”激发出加强农村群众思想建设、引领文明新风的“大动能”。

目前,各地结合实际,从乡村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有效发挥积分制的引导功能,让“小积分”成为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引导村民移风易俗的重要抓手和平台。现在的乡村,魅力无限,蕴育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和希望,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目光。今年夏天,“村BA”不仅火遍全国,还让中国的乡村火向世界。赛场上比拼激烈,场下上万名观众把球场围得水泄不通,来自全国各地的村民品尝着当地特色美食,啦啦队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比赛奖品都是当地独特的优质农产品……

今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台盘乡台盘村举办的“村BA”走红出圈,火爆全网、火遍全国、火向世界。其实,“村BA”源于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赛事由村民自发、村民主导、全民参与。一场原本是庆祝传统节日的娱乐项目,因台盘村坚持“球场开放、不收门票、不设嘉宾席位、没有商业元素”,坚持“村BA”始终姓“农”, 吸引了众多农村篮球爱好者的参与,成为展现农民运动风采的大舞台,也架起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桥梁、新纽带。来自各地甚至国外的篮球爱好者来到了台盘村,他们是观众,也是游客。好客而又敏锐的台盘人紧抓机遇,把当地农特产品、非遗产品、特色小吃等推介给游客,将台江鲤吻香米、生态鲟鱼、银饰制品等作为比赛奖品,让之前默默无闻的优质特色产品获得了巨大的曝光量及关注度,订单大量增加。“村BA”主题文创餐厅、“村BA”吉祥物雕塑、“深山非遗集市”、“深山星光夜市”等出现在台盘村的大街小巷,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村BA”系列赛事的带动下,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468.51万人次,同比增长60.46%。保守估计,今年台盘村的集体收入将达到100万元。现在,“村BA”已经从台盘村走向了全国。今年6月份,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这场全国性、群众性的篮球盛事,展示了新时代的农民风采,展现了新时代的乡村风貌,营造出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本刊记者王健任)

本文转载自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用户注册
昵称
性别
   
手机
验证码
密码
确认密码
用户登录
手机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