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福建 | 社会组织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宁德市古田县岭里村,一串金黄色果子的出现,改变了50亩荒山废田的命运

“不占编制,不拿待遇,不占职数”的退休干部通过社会组织牵线返乡,发挥资源和人脉优势,为乡村发展打开新的思路

活动之初,“阳光1+1牵手计划”就坚决摆脱输血式帮扶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与乡村找到双向奔赴的意义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项开来 吴剑锋 实习生 蔡毓灵 刘珈麟

  近日,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通知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等七方面要求。

  当包罗万象的社会组织遇见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一叶知秋。在福建,一场历时两年多的探索已初见成效。2019年底,福建省民政厅、省扶贫办联合启动“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动员千家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开展结对帮扶和深度合作。

  两年多来,1630家社会组织,5127个项目,11.53亿元投资……一次次牵手,社会组织为乡村带去温暖,也为自己找到了事业发展的崭新舞台。

采摘.jpg

2021年8月,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犀溪镇葡萄种植基地,农户在剪枝   林辉摄

  一场乡村“造血计划”

  城市化浪潮下,如何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在福建,随着社会组织扎根乡村,人才、智力、科技资源下沉山区,越来越多农村迎来属于自己的“产业革命”。

  “3~4月,幼果期的杨梅需要控梢疏果、防治癌肿病……”位于福建南平的龙斗村,种植户老吕一边默念,一边翻着墙上的“杨梅周历”。

  这本特殊的“杨梅周历”来自福建省农科院杨梅课题组。此次“阳光1+1牵手计划”中,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龙斗村结成对子,通过协会链接农科院专家,种了几十年杨梅的村民第一次拿到了“杨梅说明书”。

  “我们的目标是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持续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邵武市春暖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陈春花说,在协会指导下,龙斗村还成立了南平市首个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先后孵化了龙斗村杨梅产业协会等12个社会组织。

  在宁德市古田县岭里村,一串金黄色果子的出现,改变了50亩荒山废田的命运。

  2019年,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初到岭里村。彼时,这里因为过度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严重。研究院决定引进来自台湾的“阳光小番茄”,与当地蔬果合作社共建“阳光小番茄产学研创新基地”。

  随着7000多平方米的连栋温控大棚在荒地中建成,30多户革命老区村民、烈士后代、困难户、残疾家庭加入“阳光小番茄”种植队伍。去年一年,合作社收益100多万元,平均每户分红3万~5万元。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在福建省东南科技产业开发研究院秘书长陈其玉看来,闽台农业科技合作大有可为,下一步有望打造一个完整的生态链。除了番茄,还可以种蔬菜、搞采摘、做乡村旅游,让岭里村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

  福建省民政厅老区办主任张陆介绍,两年来福建省各级社会组织投入11.53亿元资金用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其中69.7%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造血”项目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归雁”回巢现活力

  乡村振兴,不仅靠一砖一瓦的建设者,更需要能盘活资源的能人回归。在福建,一些社会组织尝试引回“归雁”,激活乡村振兴能人效应。

  “离开家乡已记住,本是整个大田人;不管上海和北京,还是家乡第一亲……”位于福建三明大田县的“阳光1+1牵手计划”助农产业馆内,农民歌手范代尺和唐富娥正唱着山歌直播带货。

  坐在他们身边的,是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乐岩。作为一名曾经的“北漂”,歌词里唱的正是他的故事。

  2020年,在“阳光1+1牵手计划”中,大田县与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完成签约。回到家乡的乐岩发现,大田不乏优质农产品,但苦于销路不畅,不得不“捧着金饭碗挨饿”。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直播电商正处风口。在当地民政局支持下,乐岩拉上几个乡民,尝试用直播带货突围。去年,该协会实现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超1200万元,惠及农户500多家。

  位于福建龙岩的五湖村,过去山高路远,产业薄弱,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2020年,龙岩市老区促进会(以下简称老促会)来到村子,找到退休干部张万生,希望他以五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身份继续为村子发展出谋划策。

  在龙岩市老促会副会长李生材看来,退休干部有想法、有资源,最重要的是,作为本村村民,还有动力。当年6月,随着市委组织部的一纸任命,这位“不占编制,不拿待遇,不占职数”的干部正式上任。一年多来,退休干部发挥资源和人脉优势,从林业、交通运输等各部门争取产业发展政策,为乡村振兴打开新的发展思路。

  “社会组织中不乏退休干部,他们的回归有望补足乡村振兴的人、财、物短板。”福建省政协委员林斌认为,许多退休干部对乡村有浓厚情感,愿意献计出力,是乡村振兴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长期奋战在科研、教育、农业及党政等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归雁”回巢可实现人才资源回流乡村的良性循环。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奔赴

  两年多来,社会组织也在深化对乡土的认识,探索出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三明沙县姜后村有一群“老小孩”,他们是附近的留守老人。如今,常年独居的老人最惦记的,不是子女回家的时间,而是乡村乐龄学堂开班的日子。

  在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与姜后村共建的“乡村乐龄学堂”项目中,70多岁的老人尝试学习画画、识字,甚至使用智能手机。所谓“乐龄”,既是开心快乐,乐而忘龄,也是英文Learning(学习)的谐音。福建省全民终身教育促进会创始人陈宜安介绍,学堂采用每周开展“共学共餐共伴”的常态化、适老化学习模式,把城市中的老年大学办到了农村。

  这一探索带来“双赢”的效果:学习中,农村老人重拾精气神,活出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而协会也更加清晰未来发展方向。在陈宜安看来,这让他们看到了解决中国农村养老痛点和难点的有效道路。

  活动之初,“阳光1+1牵手计划”就坚决摆脱输血式帮扶模式,鼓励社会组织与乡村找到双向奔赴的意义。“不是单向的输血,而是鼓励双方优势互补,探索出互惠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路径。”张陆说,福建省民政厅还探索通过评优评先优先推荐、政府优先购买服务等激励措施,提升社会组织的获得感。

  帮扶过程中,一千多家社会组织得到了乡村“反哺”。它们中,有的找到了科研成果落地的土壤,有的壮大了会员企业的实力,有的则积累了社会声誉和行业影响力……

  更多人,将其作为一份充满情怀的事业。“虽然我们不能看见光,但愿意成为一道光。”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的福建省盲协主席王永澄说。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http://lw.news.cn/2022-03/22/c_1310524356.htm

用户注册
昵称
性别
   
手机
验证码
密码
确认密码
用户登录
手机号
密码